2016年5月14日 星期六

孤獨及其所創造的 by Paul Auster

“曾經如此,此後不再”
-Paul Auster, The Invention of Solitude


細數也不知道為什麼畢業前重新開始認真寫網誌,這種在事件與事件的彈指之間,本質好像呵氣在毛玻璃上的霧氣,你當下覺得疏離,卻益發梳理益覺了解自己久見的後的紋理

從二月多開始排暑假的行程(可能是在台大最後一個可以規劃的暑假)心中一直有種晃然感

排好也確定錄取北卡的暑期研究後,又覺得八月中回台灣好像太雞肋了,查了一下暑期課程後,看到烏特勒支的奈米材料課程(結果還沒出來,希望能上)整個見獵心喜,一個是課程無縫接軌超級順,還可以順便比較美國跟歐洲的學制跟科技業狀況

但是一種被遺留的感覺總是蠻深刻的,不知為何:特別是離開了待了快三年的實驗室之後。

因為會延畢一學期在當四月兵出國的關係,看著身旁同屆的同學一個個不是管院Type找到投行或顧問業直接工作,或是工程保守Type直接推研究所,都是在短期回饋下訂了下來。

即使內心知道畢業後出國這件事(不論是去美國直攻博或是去歐洲念碩,及念書本質上的目的)是三四年前就確認好的,也知道確實的面對和了解自己的規劃跟成長是更為重要的(所謂妥善與璞華)

“但,當下看到大家都畢業,自己卻還留在學校,就是會不安嗎”

這種不安感讓前陣子的我開始認真刷四五年前就建好的Linkedin,又因為離開實驗室的關係就把之前高通大獎計畫的類產學經驗給撤了,邊滑朋友的linkedin,突然有一種恐慌感,雖然有一些韓國、美國的的交換經歷,也有一些沾邊的學術論文發表,但看著KPMG,IBM, FLAG MCK躍然紙上,心裡不免恐慌了起來,然後又很惋惜之前推掉的各種外商科技實習機會,噴出一波想當初。

然後當天晚上,就開始瘋狂投九月之後的開學實習,隔天很快的,在多數的外商公司Phone Interview之後反應都還不錯的時候,當下我又矇了

人在弄清楚事情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時候通常都是很好強又倔強,一方面是好像部分否定了自己之前的所得所獲,另一方面是重頭來過的抗拒感

但是在這種當下好像又特別能回顧自己當下的成長(及規劃的軌跡)


我們總是為兩個問題所困惑,你是誰?你最終會成為什麼?

或誠如莫泊桑所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