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0日 星期二

拖延症

感觸良多,放在這裡提醒和放鬆(看完就知道為什麼了)自己。


“認識到眼前殘酷(這個詞程度太深,但我想不出換什麼好)的現實,同時又看到未來的光明與希望。”這是我一直很欣賞的對生活的態度。

拖延的基礎,實際上是對自身很高甚至不切實際的期望







以下摘錄自原文


「而且,心理學實驗表明,滿足自己一時的情緒需求並非最佳策略,從長期角度上來講,它會降低一個人的自我滿足感和幸福感而非增加。」


「為森田療法的理念是很適用的。具體而言,就是不去理會那些打攪你的情緒波動(比如對自己​​說:“你要鬱悶就鬱悶吧,不管你了。”然後就不理會了),順其自然,專心做你要做的事情。就像一顆小石子投入湖中,會泛起一圈圈漣漪,你若不理,湖面最終會自己平靜下來;倘若你過於注意那顆小石子,試圖把它撈出來,反而會激起更大的波瀾,使湖面不得平靜。豆瓣那個帖子的作者提供了一個方法,我覺得也是很有用的:把你當時因為一時情緒想要做的事情(比如上網、玩遊戲、看電影、看小說等等)記下來,告訴自己等你做完工作就去做那些事情,然後就專心工作,等到工作結束再去做記下的事情。

此外,不要為未來過度操心也是專注當下的一個方面。這點很容易理解,我就不在此贅言了。

同時,對於已經發生的不愉快的事情,或是對自己過去行為的不滿,面對和接受好了,不必逃避。但面對和接受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不再沉浸於自責、痛苦等負面情緒中,客觀地更好地理解當下的狀況,進而為以後做打算。這一點可以和前文提到的“馬拉松”的例子聯繫起來,只有真正面對和接受了你落後於別人的事實,你才不會為“我想得第一可是卻落後別人那麼多”之類的想法而糾結,進而才能以現實為基礎,踏踏實實地努力去跑。

另外,在看書的時候(當然也有其它時候),很多人都常有“剛才看了好幾頁卻不知道講了些什麼”的“不自主飛翔”的神遊體驗。對此,養成發現新事物的習慣,像初生的嬰兒一樣去看世界,是很有好處的。無論在什麼環境中,時刻注意那些熟悉的東西有什麼變化,比如看書,就可以注意想想這書裡講的和我以前知道的有什麼不同又有什麼聯繫、有什麼很有意思的地方等等,慢慢地,就能做到專注於當下而不至於迷失。


戰勝拖延,追根究底,還是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這並不容易,但不是不可能。改變思維方式,尤其是改變潛意識​​,最重要的是要改變自我對話的方式。下面是一些自我對話的tips(括號裡是要丟棄的自我對話方式):

1.我選擇/我想要…… (vs.我必須/我一定得……)

2.這個任務我可以每次做一小步(vs.這個任務太大了)

3.我今天要開始做…… (vs.我今天必須完成……)

4.我也可以是平凡人(vs.我必須完美/出類拔萃)

5.我一定要休息娛樂/休息娛樂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vs.我沒空休息娛樂/休息娛樂就是偷懶)



我想大多數有拖延情況的人也許都還沒到嚴重成“症”的地步,但也或多或少地被它影響了生活,影響了對心中理想的追尋。克服一個問題並不簡單,需要自己給自己很多的支持與鼓勵,期間也許會有許多的反复,但只要我們的大方向是好的,我們就該肯定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